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產業,既引起了許多人的重視,也容易被許多人所忽視。在社會朝著信息化邁進的時候,一些以前人們不敢想象的東西也已經成為了現實,譬如:網站設計,網絡購物,網絡金融等網絡信息化也同樣在改造和影響著最為古老的農業和農村。信息化便成為了農業的關鍵,同時也成為當代農業現代化的方向和標志。農業部信息中心率先于1991年為農、林、牧、漁業總體管理設計組建了中國農業信息網。1995年該網絡接通了因特網。與此同時,全國各地農業部門也紛紛開始建立自己的信息網,農業信息網實現聯網,互通有無,共享信息資源。還有許多地方的農民,以現代的眼光,加人到新時代的網絡淘金之中。

全國特大型鄉鎮企業集團橫店集團,有磁性材料、醫藥化工、影視產業等,98年工業總產值達46億元。該集團在網上建立了展示當今中國農民改革開放業績的電腦網頁《新農民》。該網頁圖文并茂,內容全面,有橫店集團艱苦創業的光輝歷程,國家省地報刊的有關報道,也有橫店集團下屬企業的各方面情況。橫店集團的高科技成果和影視產業在網頁上得到詳盡顯示。
北京農民入網種莊稼享受農業現代化已不是神話。北京運行多年的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無論智能應用系統軟件開發、計算機網絡及配套設施硬件建設,還是試驗示范、推廣應用都取得顯著成效。北京農業智能網絡中心不久前和順義、通州、大興、朝陽等8個區縣的54個鄉鎮實現計算機聯網,覆蓋農田面積百萬畝。當地農民只要通過正常集道注冊后,撥號上網便可得到包括小麥、玉米的專家管理、農業綜合技術和綜合信息的咨詢服務。北京地區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目前以小麥和玉米管理專家系統為核心。用戶只要輸入該地塊土壤類型、土壤肥力、苗情和前期管理情況,通過運行小麥管理專家系統,便可獲得有關生產目標、優良品種、播種期、播種量、施肥、灌溉、病蟲草害防治等方面的決策,并迅速看到決策結果,使農民真正體驗到種田的科學與方便。
廣東中山市投人近30萬元興建全市農業信息網,引導廣大農民和流通專業戶迅速步入信息高速公路,繼與中國農業信息網聯網后,又正式開通了中山市農業信息中心與各鎮區的聯網業務,以農產品價格及供求信息交流為主,主要收集全國各地以及廣東各地。中山市重點鎮的水產、果業、花卉、菜籃子、燒臘制品等農產品市場價格及供求信息行情;另外每周還將中山市重點鎮區的塘頭水產交易價、水果花卉供求價格收集匯總,直接在中國農業信息網發布。中山市三角鎮養魚專業戶梁全福上網之后,通過網絡瀏覽全國各地的淡水魚批發價格以及中山市水產交易價,對市場行情了如指掌,因此生意蒸蒸日上,嘗到了利用現代科技信息的甜頭。中山市的其他同行也加入信息網,形成了一個農民網搞流通的熱潮。